5月13日下午,从张自忠塑像出发,漫步于解放北园,穿梭过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众人在道路两侧的悬铃木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旅行”。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均为天津市园林绿化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中,大家围绕天津行道树整形、维护与科普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纷纷提出专业见解。
据悉,为充分展现天津园林新风貌,天津市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携手天津市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共同主办2025年“园林科普杯·城市行道树整形交流展”,而这场业内人士的“微旅行”,正是此次交流展的重要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专业人士聚在一起,为天津园林景观、城市美化等方面更多的出谋划策。”活动伊始,天津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科普员杨卓向同行们阐述了活动愿景。
谈及将“微旅行”选址泰安道的缘由,杨卓表示,今年二三月份,和平区市容园林服务中心协同“园林科普杯·城市行道树整形交流展”策展团队,对泰安道原有行道树悬铃木进行初步整形,并对每一株悬铃木的原始状态逐一拍照留档。
作为天津比较完整的悬铃木景观走廊,这里现存胸径超40厘米的古树达60株,每一道枝干的褶皱,都镌刻着城市发展的岁月密码。当人们漫步在泰安道的悬铃木下,触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能与过往的岁月对话。这场“微旅行”,不仅是对行道树的一次专业探讨,更是对城市生态与人文融合的深度思考。
在追求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树、人、城之间践行“生态园林”“百姓园林”的理念,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维护人居城市生态的丰富性、和谐性与可持续性,已然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而这些行道树,恰似城市的生态卫士与文化使者,它们扎根于城市的土壤,既净化着空气、调节着气候,又以独特的姿态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天津的行道树‘活’起来了,这份‘活’,不仅在于专业团队对其精心的整形维护,更在于它们真正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为城市精神的具象表达。”杨卓笑着说,通过为期半年多的交流展,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到城市里这些默默奉献的绿色生命,每一棵树都能在城市中舒展身姿,每一位市民都能在绿荫下感受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