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共建产业协同新生态,共享国家战略新机遇。5月14日,由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在天津市武清区举行。大会吸引了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近500名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襄盛举。
津产首款具身智能产品首次亮相
会场内,院士专家报告精彩纷呈。会场外,由天津本土企业研发制造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嘉宾的注意。“我们开发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定位是工业级,将结合已有的应用场景进行实际学习训练,计划于今年7月底至8月中旬推广至更多的终端用户现场。相对于传统工业用机器人,它将更加智能、灵活。”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刘松涛介绍。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天津现有机器人及相关企业超过200家,整体产业规模超250亿元。
“天津初步构建了上游为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系统部件;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下游为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条。”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处长杜洪琳说,“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营商环境优良。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相关行动方案,从体系、机制、产业园区聚集等多个角度出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比如,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布‘机器人+’需求清单,助力企业拓展应用场景。”
据了解,在本届大会期间,国家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机器人+”产需对接系列活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分别发布了机器人在临港基地以及船舶制造中的应用需求,有效促进了机器人技术在能源、船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了宇树科技、优必选、云深处等国内近40家具身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路径,并成立了“具身智能协同发展计划共同体”,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欢喜告诉记者,“具身智能协同发展计划共同体是一个产业与场景生态的深度协作平台,由阿里云、优必选、宇树科技、云深处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联合中汽工程、天津轨道交通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小橙集团等应用场景丰富的用户企业,通过创新上下游协同合作模式,整合技术研发、学术资源与场景实践,旨在加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签署多个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大会期间,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分别与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集聚升级,支持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三地行业组织代表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家行业组织后续将通力合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光添彩。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雨彤说,“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与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签署相关协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协同创新联动,为国家机器人企业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京津冀地区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许多高校的技术也走在前头。而广东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我们相信能够与京津冀地区创新的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此外,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工业母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企业代表在大会期间开展了四场供需对接会。汇聚供需双方头部企业、权威专家及优质资源,搭建高效、精准的合作平台,为参会者提供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动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制造业基地,在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角色,三地正在携手打造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六条产业链,联合培育新一代信创、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此次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为三地乃至全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与创新升级。(津云新闻记者 田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