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检修做起“针线活”
翼展近5米的大型载重无人机轰鸣阵阵,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直上云霄,10余层楼高的电力铁塔上,工人们稳稳接过无人机传递来的滑车和绳索开始工作,5月20日,±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锡泰线检修作业如火如荼!
这条长1618公里的线路起于内蒙古,止于江苏,年输送电能500亿千瓦时,这一次的“全面体检”为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稳定供应又添了一重坚实保障。特高压检修难度大、项目多、时间紧,平日并不常见,而用无人机配合人工进行的“穿针引线”作业更是天津地区头一遭。
以往工人们要背着滑车和数十米长的绝缘绳索登上铁塔,挂好之后再利用其传递地面上的工具和设备,在高空中变换工作点位时,滑车和绳索也要相应的转换位置,不仅要穿梭于密密麻麻的钢梁之间,还要兼顾移动着几十斤重的绳索,对工人们来说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这一次,无人机的应用完美解决了难题。只见工人先将滑车从塔上摘下,挂在无人机上,无人机再拖着长绳绕过复杂的钢梁,直接送到对面的目标位置,远远望去,输电线路正上演着一出精细的“针线活”。“无人机给我们节省出8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也更安全。”国网天津高压公司带电作业室主任付明说。
防雷升级用上“红外眼”
5月20日当天,午后的天津气温已达36摄氏度,雨季即将到来,国网天津蓟州公司的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为山区35千伏燕下线升级防雷装置。全长9公里的线路,13人的工作小队紧张有序,多架无人机穿行其间,一基基杆塔的防雷组件,在上下腾挪中升级完备。
电力行业有谚:“春防鸟害夏防雷,秋冬风雪看弧垂。”迎峰度夏到来之前,做好雷电防护工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山区线路,树林植被丰茂,一旦雷击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在现场,无人机挂载着红外线测温组件,与工人密切配合,有的放矢完成着防雷装置升级改造任务。这是一种灵活的“人机协同”模式,地面上工人们进行电阻测试,天空中无人机精准查找抗雷击薄弱环节,再通过防雷装置升级逐个击破,确保不留死角。
无人机装上“红外眼”,可以通过温感技术,实时侦测到绝缘子串、电缆终端和接地装置等各个细节的状态参数,详细摸排,建立台账,清单式逐项消除隐患,雨季来临,可以有效将雷击电流瞬时引入地下,不仅保护了电网设备,还降低了山火危险,大大提升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水平。
如今,我国低空技术领域蓬勃发展,国网天津电力开动脑筋,不仅深耕传统的无人机巡视工作,还结合其小、快、灵等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设备挂载、金属探伤等诸多应用,不论山区、城区,抢修、保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保障电力供应充足稳定。
(通讯员: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