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5月21日,“相约上合 共创津彩”《天津市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指引》(以下简称《规范指引》)发布仪式暨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举行。
今年秋天,上合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办。随着峰会及其系列活动的举行,来津外籍人士将不断增多。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受众广、覆盖范围大,兼具信息传递和行为导向作用,是外籍人士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的重要窗口,是其在津出行的“指示牌”“指引灯”,也是天津城市国际化的“门面招牌”。为此,2024年年底,天津正式启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在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规范指引》,明确列举了天津应当设置外语标识的公共场所和信息种类,为推动外语标识的正确、规范使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规范指引》编写工作中,天津外国语大学选派了6位具有丰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经验的骨干教师担纲编写。团队深入调研天津机场、铁路站、地铁、涉外酒店等公共场所,翻译审校公共标识3000余例,梳理“中式英语”“译写混乱”等现象,避免不同区域、行业“各译其名”,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提升语言的简洁性。
同时,团队既参考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又立足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定位,对会展、交通、文旅、住宿等4类公共场所标识进行精准译写,涉及会展场馆、会展设施和会展服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和公共交通客运服务信息;文化旅游场所名称、服务信息;住宿业场所名称、服务设施名称及服务信息等公共场所、机构名称和公共服务信息的英文译写,并对其规范性、服务性、文明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仪式上,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月同期启动。从5月下旬到6月下旬,天津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家组成员将为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语言志愿者等开展宣传培训,深入解读《规范指引》,指导有关部门和语言志愿者做好标识规范和外语服务等工作;组织语言志愿者在端午假期等时间节点,深入五大道、意大利风情区等热门景点,为外籍人士提供外语翻译、讲解等服务;做好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合组织峰会配套活动的语言服务工作;安排语言志愿者随专家组深入重点场所开展外语标识规范情况调研督导工作。
天津市外办主任栾建章表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规范指引》的出台,旨在让外籍人士“看得明白、听得明白”,把天津故事、中国故事讲得生动形象,使其入耳入心。《规范指引》的发布和志愿服务月的启动,都是服务上合峰会的重要环节,是打造“天下之津”的重要举措。要以此为抓手,宣传天津、推介天津,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持续优化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语言环境,充分展现天津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天津,让天津更好地走向世界。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表示,《规范指引》是城市国际化的“工具书”,而志愿服务则是落实规范的“践行者”。天津外国语大学将组建“译路有我”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公共场所标识纠错、涉外社区语言服务等活动,对景区、商圈标识的英文译写进行实地勘误,提升天津市国际语言服务质量。并以《规范指引》发布为契机,与市外办继续围绕标识译写动态监测、多语种城市形象传播等领域联合攻关;以志愿服务月为起点,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纳入“大思政课”范畴,把标识译写纠错、涉外志愿服务等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城市发展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专业能力。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今天的活动不仅是天津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更是以“小切口”服务“大战略”的担当之举。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肩负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规范指引》的发布,标志着天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迈入新阶段,不仅为天津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译写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必将对提升我国国际化服务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王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