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了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等总体要求和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一年多来,和平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用“善作”推动“善成”,用实干缔造美好。
近日,“网信和平”开设“和平实践 见行见效”专栏,聚焦和平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的生动实践。本期,关注和平区五大道文化赋能创新,解锁津派文化传承发展新空间。
当春日的海棠花缀满枝头,当百年洋楼的窗棂映出咖啡的氤氲,在五大道来一场City walk,漫步文化赋能焕新,感受津派文化的独特底蕴。
这场串联起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的城市漫游,既是对“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深度解码,更是和平区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有为举措。
今天的五大道正以“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文化可感知”的独特魅力,成为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津派文化生动注解。快跟随我们的脚步,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加入这场五大道文化赋能焕新之旅!
解码建筑风华:红瓦绿树间的时空对话
登上48.7米高的钟楼观景台,五大道的红瓦绿树尽收眼底,远处的先农大院与公园红砖外墙遥相呼应,勾勒出百年街区的建筑肌理。
清晨的五大道起点,英伦风的五大道公园渐渐舒展画卷。这座占地2.5万平方米的公园,在第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期间首次亮相便成为“新晋顶流”。
白天,英伦红砖烟囱与法式廊柱的雕花铁艺在光影中舒展如诗,吸引写生者与摄影师捕捉每一处转角的美好;夜晚,裸眼3D灯光秀开启,绚丽光影投射在建筑上,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海棠花节期间,日均3000人次打卡见证了这场“光影与历史的私语”。
作为五大道的门户,五大道公园不仅是市、区两级重点工程,更是集地标建筑、游客服务、巴士落客、地下停车功能于一体的英伦风格主题公园。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场爵士音乐会在此举行,萨克斯爱好者与专业乐手共奏《红河谷》,这座开放式公园已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舞台。
沿新华路前行,到达位于大理道66号的润园。这座始建于1931年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原为实业家孙震方的旧居。1951年,毛泽东同志来津视察时下榻于此,为纪念伟人,取其字“润之”中的“润”字,命名为“润园”。2024年,“润园”重新对外开放,为五大道再添一“红色打卡地”。
如今的润园,不仅以红瓦坡顶、古树藤廊的异国风情吸引游客,更以“红色+沉浸”的创新模式焕发光彩。园区推出《前进,沿着光辉的足迹!》沉浸式红色情景剧,演员们将润园化作流动的历史舞台,游客穿行于庭院楼阁间,在互动演绎中重温激昂岁月。2025年春节期间,这里日均接待超2000人次,外地游客占比30%,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
除了深度文旅体验,润园依托自身红色资源,联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沉浸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这座“会讲故事”的小洋楼,正以鲜活姿态讲述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动静交融中接续传承。
唤醒老楼新生:咖啡香里的业态破圈
走出润园,沿常德道漫步十几分钟,民园广场对面的民园邮局变身大龙邮局(五大道店),以“老物件+新业态”吸引着文化爱好者。
这家曾困于“门前游客如织,店内顾客寥寥”的老邮局,如今已蜕变为日均营业额近万元的文旅新热点。走进店内,复古的邮政绿铺满空间,老邮筒、旧信件与“二八大杠”自行车静静陈列,诉说着邮电时代的故事;咖啡机的研磨声与浓郁咖啡香交织,又将人拉回现代。除了咖啡茶饮,店内的慢递服务柜更是人气焦点。2025—2035年的寄存盒里,装满市民给未来的期许。
“只要在中国境内,就没有邮政服务到不了的地方。”邮政集团天津分公司网点转型负责人张斌的话,道破了邮局转型的底气。从“传统绿”到“网络红”,大龙邮局用咖啡香吸引人流,以文创体验留住客群。如今,这里不再只是寄送信件的场所,更成为可品咖啡、逛文创的文化客厅,让“老邮局不老”的传奇,在五大道的人潮中持续书写。
途径重庆道、河北路,拐入大理道5号,穿过樘院的朱漆大门,铜铃轻响惊醒了沉睡的时光。樘院是五大道众多小洋楼中唯一一栋中式风格建筑,其在闲置近20年后,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如今已成为五大道地区新的文旅观光地。
2024年以来,和平区推动“三新”、做实“三量”。深入挖掘历史风貌建筑的文化底蕴,努力读懂百年建筑传承的历史文脉,将百年建筑的文化元素与商务、商业、旅游等功能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成功“唤醒”激活一批存量载体。
走进樘院,青瓦灰墙间,8个特色业态次第绽放;坐在中式圈椅里品一口醇香的咖啡,檐角风铃与瓷杯清响应和;置身现代的艺术空间内,木构窗棂将春光装裱成花鸟画。2025年春节假期,樘院累计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今年,这里还有不少“大动作”,戏剧文化节、非遗展览、摇滚唱片展……令人期待。
“没想到更新后,这座老院子变得这么漂亮。”自从樘院对外开放后,居住在大理道的赵先生经常要去院子里看看。老街坊的感慨,折射出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通过“古建筑+新业态”的化学反应,让历史空间成为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孵化器。
穿过大理道、途径河北路,来到五大道当代艺术领域的文化新地标——“大行道艺术中心”。
这座新晋“网红打卡地”所在的河北路275号小洋楼,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二层建筑,经过16个月的更新改造后,将一座承载城市记忆的老洋房打造成崭新的艺术空间。“我们将以先锋姿态扎根于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努力书写天津当代文化的新篇章。”大行道艺术中心负责人表示。
第三届海棠花节期间,大行道艺术中心“绽放”首展同期开幕,汇集了33位在各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当代艺术家,展出了绘画、雕塑、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等各种媒介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以多姿的当代艺术嵌入城市文化,激活公共空间,赋能城市更新。
传递百年故事:志愿讲解中的文脉流动
“这里不仅是网红跑道,更是上世纪华北最大体育场的见证!如今的民园广场成为了一处集休闲、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城市公园……”2025年第三届海棠花节期间,“五大道•百年风华”志愿宣讲队成为流动的风景。
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两千余座洋楼建筑承载着天津百年开埠史。2025年2月,五大道街启动“百年风华”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在海棠花节期间设置精品讲解路线。一支由企业家、居民、社工、青年干部、民兵代表共18人组成的志愿宣讲队穿梭于7座历史建筑间,用精彩讲述带游客“穿越”百年风云。
从承载着华北体育史的民园广场,到见证英租界苗圃变迁、如今拥有180余种月季的睦南公园,再到直系军阀王占元出资建造、现变身为天津市职工疗修养中心的砖木洋楼群……每一处建筑都在宣讲队的口中化作了活着的历史书。
志愿讲解引得游客们直呼精彩,仿佛一砖一瓦都有了温度。而这抹“人文亮色”背后,是活动的两大创新设计:一方面组建“百人志愿团”,通过街道领导与金牌讲解师的专业培训,让机关干部、社区达人、高校学子化身“历史传声筒”;另一方面深挖润园、樘院等建筑背后的上百个人物故事,构建起“千页故事库”,让讲解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根据规划,“五大道•百年风华”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将打造长效品牌,除了以海棠花节为契机,串联精品讲解路线外,将开发“海棠+文创”“建筑+咖啡”等融合产品,让游客“玩、逛、听”全方位沉浸,还将录制系列讲解视频,借助多级媒体扩大影响力。
“这不仅是讲解服务,更是文化共创平台。”五大道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邀请更多的居民朋友参与到志愿服务讲解中,探索红色旅游、民族实业、艺术传承多主题文化旅游路线。
从洋楼活化到红色沉浸,从业态转型到文明传递,五大道以一场City walk城市漫步,让历史与现代共鸣,青砖红瓦成为文化诉说的“活载体”,街巷烟火化作文脉延续的“生命力”,在漫步中勾勒出文旅商深度融合新图景,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城市之“芯”,成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