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红·同心筑梦”天津市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思政课暨河北工业大学第五届民族文化节活动,近日在河北工业大学举办。活动通过“思政对话+文化展演+实践互动”的创新模式,串联起小学、中学、大学三代学子的民族团结故事,为千余名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与艺术的盛宴。
此次活动以“石榴花开”民族风情游园会为起点,现场设置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10个民族特色展台。身着传统服饰的学生讲解员向观众展示民族文字、手工艺及饮食文化。蒙古族射击教学、黎族的竹竿舞、藏族藏文书写等互动环节吸引师生驻足参与。游园会还融入“同心鼓”“扎染体验”等游戏,参与者通过集章获取抽奖机会,在趣味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活动以天穆小学三年级学生徐欣彤的演讲《石榴籽般的情谊,共绘校园美好画卷》拉开序幕。她以童真视角讲述了与藏族、回族同学共学剪纸、共跳竹竿舞的校园故事,“手拉手结对子”的实践,深刻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
天津市第五中学维吾尔族学生伊则达尔江·阿卜杜乃比则用混合宿舍的温馨细节,展现各族青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青春答卷:“当‘民族团结队’篮球联赛夺冠时,56个民族一家亲的力量让我们热泪相拥。”其演讲中“北斗导航中的数学课”“长城研学触摸历史”等案例,生动呈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杨梦琪以两年新疆支教的亲身经历,讲述《孩子心中的北极星》的动人故事。她带领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辰,在帕米尔高原搭建“星空课堂”,用科学启蒙点燃边疆少年的梦想。“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接力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命题。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潇老师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从历史维度解读青春故事背后的理论深意。他回溯“昭君出塞”“凉州会盟”等民族交融史诗,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向我们强调了,小学生的友谊之花、中学生的担当之苗、大学生的奉献之树,终将长成民族复兴的同心之林。
思政课后,民族文化节在河北工业大学舞蹈团带来的开场舞《风筝》中拉开帷幕。演员手持五彩风筝翩然起舞,以“风筝引线”为意象,象征了各民族心手相牵、共绘蓝天。
河北工业大学老干部处献上戏曲表演《戏文说》,老教师们以京剧、昆曲选段串联千年中华文脉,唱词中“胡汉和亲识见高”“万方乐奏有于阗”等经典桥段,生动演绎了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恢弘篇章,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积淀。
天津市第五中学的孔雀舞《美丽的传说》将观众带入西南边陲秘境,傣家少女身披翎羽、踏着象脚鼓的节奏轻盈起舞,诠释“多元一体”的文化之美。这一表演与云南等地将非遗元素融入展演的实践相呼应,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天穆小学的孩子们则以童趣盎然的表演《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中国梦》登场,身着56个民族服饰的小演员手拉手围成同心圆,用稚嫩舞步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纯真信念。
天津科技大学带来的苗族舞《苗岭舞韵》掀起高潮,银饰璀璨的苗家姑娘踏着木鼓节奏翩跹起舞,芦笙旋律与欢快踢踏声交织,展现大山民族的蓬勃生命力。
中国民航大学的傣族舞《彩》以渐变筒裙与舒展的手臂姿态,在绿意环绕的广场上演绎泼水节的灵动韵律。舞者身着红黑、绿黄、蓝橙等多彩渐变服饰,银饰随三道弯舞姿摇曳生辉。
天津市第五中学的维吾尔族舞蹈《那孜尔库木》点燃全场热情。旋转的艾德莱斯绸裙摆与激昂的手鼓声交融,少年舞者以矫健步伐演绎丝路古道的热情奔放,现场师生热烈鼓掌,将“美美与共”的氛围推向顶点。
活动特别设置“共享民族团结甜蜜蛋糕”仪式,象征各民族携手共筑美好生活。与会嘉宾与师生代表共同切分蛋糕,大家齐做守护民族团结的最红石榴籽。
互动环节中,傣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各民族舞蹈接力上演,千余名师生手挽手共跳《爱我中华》,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次民族文化节以“增进共同性”为主线,构建了“游园+课堂+文艺”三位一体的教育场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情促融’的目标,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下一步,天津市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