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00后”女孩君君(化名)正将彩珠串成手链,蓝色马甲上的"爱众阳光工场"字样格外醒目。
这个曾因智力残疾困在家中的姑娘,如今已成为珠串手链制作流水线上的“老师傅”,每月能靠自己的手艺获得收入。她扭过头高兴地向记者打着招呼,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精美的串珠手链,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和平区爱众阳光工场成立于2019年,是全市首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这里不仅有工作区域,也有生活和康复区域。“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技艺,更找到了自信,他们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家。”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周围告诉记者。
像君君一样,这里还有很多特殊的“员工”,涵盖肢体、精神、智力等残障类型。如今他们一起制作钩织饰品、非遗毛猴、手工绢花等手工艺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是一项兜底民生工程,涉及最困难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我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周围坦言,长时间照顾智力和精神残疾的朋友,真的是很辛苦,错过了很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如何让“员工”更好地就业?几年来,周围不断带着“孩子们”求师拜艺,并根据各自能力安排不同工序:有人能独立完成非遗毛猴制作,有人经过半年训练终于能分辨蝉蜕的左右腿,还有人将布艺花瓣精准插进花枝......这些微小进步背后,是周围带领团队定制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从成立初的几位‘员工’到现在45名‘员工’的大家庭,看着他们慢慢地成长,逐渐融入社会,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周围激动地说。
如今,“员工们”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这也让他们兴奋不已。“我喜欢这里,我喜欢大家,我爱周妈妈。”君君的话语令人感动。
近五年来,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先后成立18个爱众残疾人阳光工场、3个社区辅助性就业站和1家人力服务机构,与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适合残疾人从事的数据标注、动漫设计、视频剪辑、非遗毛猴制作等20余种工作岗位,累计安置残疾人1369人,培训残疾人1600余人,帮扶农村残疾人200余人,实现残疾人就业19580人次。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还同市就业促进会举办多场残疾人就业招聘活动。“市就业促进会充分挖掘资源,为我们搭建了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我们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周围说。
日前,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探索“公益+市场”助残模式的充分肯定,更是其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和平区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扶残、助残和惠残的公益性平台,不仅是残疾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平台,更是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和桥梁,为进一步强化残疾人组织建设、落实残疾人民生政策、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周围表示,将以此次表彰为契机,继续深耕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拓展更多岗位,让每一位渴望自立的灵魂都能绽放光彩。(津云新闻记者 马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