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8日电 题:“舌尖上”的中国绿色革命
新华社记者宋瑞
王女士在天津市西青区的翠钰清波餐厅用完午餐后,将仅剩的一碗粥打包带走。“要从小培养孩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她解释道。
环顾店内,“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等标识格外醒目。店长郭珂说,在“光盘行动”成为大部分消费者自觉行动的同时,商家也将避免餐饮浪费融入日常经营。
“我们采购食材按照‘现需现采’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库存积压,还对食材储存、加工等环节科学管理,提高食材利用率。”郭珂说,在服务端,餐厅提供“半份菜”“小份菜”服务,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
6月8日,天津市西青区翠钰清波餐厅店员帮助顾客打包剩余饭菜。新华社发
当前,中国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为核心的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相关政策体系,加快“舌尖上”的绿色转型。
2023年底,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了首个绿色外卖国家标准,指引餐饮企业开展绿色外卖服务管理活动。即将于今年6月15日实施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再次提到“绿色健康餐饮”,为餐饮企业绿色经营指明方向。
“中国已成为全球在反食品浪费领域体系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吴波说。
政策指引下,中国各地积极践行绿色餐饮理念,如北京等城市试点“食物银行”,将超市临期食品捐赠给社区;上海在餐饮业实施“光盘行动”以来,厨余垃圾量减少近50%,截至去年底城市绿色餐厅达2950家。
事实上,中国“舌尖上”的绿色行动早已突破传统“光盘行动”的范畴,发展为涵盖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生产、储运物流、终端消费的全链条绿色革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增产的背后,各类科技减损手段正持续发力。
在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现代农业天津示范农场,数台插秧机将嫩绿的秧苗整齐插入水田。这里水稻的耕、种、管、收等环节都与物联网、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结合,实现遥感巡田、精准气象、精准植保等机械化、智能化管理。
5月25日,插秧机在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现代农业天津示范农场插秧。新华社发
“6人的团队就能管理超过2万亩的稻田,收成连年提升,精准技术集成是绿色增粮的关键。”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天津技术服务中心农场经理代仁强说,该农场还基于土壤检测与作物需求,精准定制了肥料、植保、种植方案,同时应用高效缓释肥、选用绿色植保产品,减少环境负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认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进增产与增效、生产与生态的协调统一。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绿色转型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