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出乡村治理好景象
“约”出文明和谐新风尚
近年来,河西务镇水牛村
将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金钥匙”
通过规范修订程序、加强宣传推广、强化监督约束
让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焕发出村民自治的勃勃生机
旧规新订,凝聚民心共谋发展
曾经的水牛村,和许多传统乡村一样,面临着环境卫生差、邻里纠纷多、集体事务参与度低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意识到,必须要有一套符合本村实际、村民广泛认可的规则来引领乡村发展。于是,一场关于修订村规民约的行动在水牛村悄然展开。
村“两委”成员深入到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了对村庄未来发展的期望:有的希望改善村庄环境,让道路更干净、河水更清澈;有的希望减少邻里之间矛盾纠纷,营造和谐邻里关系;还有的希望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共同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将拟定的草案提请镇党委审核,并根据镇党委审核意见修改形成审议稿,分别提交党员大会、村(居)民会议表决通过。新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公共事务参与、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既保留了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理念和要求。
移风易俗,“约”出乡村文明新风
在移风易俗方面,水牛村倡导遵规守纪、新事新办、厉行节约。村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基层自治效能,通过入户宣讲、民主协商等方式,引导群众革除“二次装棺”陋习,并推动丧事进一步简化。此举既传承了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又遏制了盲目攀比之风。据统计,每户治丧费用平均降低2万余元,累计为群众减负超1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厚养薄葬”的文明嬗变。
环境整治,“约”出乡村美丽画卷
水牛村将生态宜居理念融入村规民约,通过责任网格化、管理常态化、激励制度化“三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格局。
针对村民自建房周期长、建筑垃圾多、易引发纠纷等问题,水牛村将建筑垃圾分类、临时堆放、竣工验收等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实施细则,构建起“建前有承诺、建中有监督、建后有验收”的全流程监管链条。该制度实施以来,村容村貌实现“三无三净”的显著提升,即: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残垣断壁,路面净、边沟净、庭院净,绘就了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邻里和谐,“约”出乡村温情氛围
“现在村里红白事简办、矛盾纠纷少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这些变化都写进了咱们的村规民约。”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村民于凤侠感慨道。这个曾经存在陈规陋习的小村落,通过民主协商订立新规,如今正以乡风文明新貌谱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行走在水牛村,干净整洁的村街映入眼帘,家家户户门前“三包”责任牌清晰醒目。定期召开的“道德评议会”,成为解决村务难题的新平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老党员、返乡大学生和致富能人组成的评议团,不仅调解邻里纠纷、评选“最美庭院”,更有效监督移风易俗的落实。“党员干部带头简办婚丧,过去一场婚礼要摆三天流水席,现在半天就办妥了。”村民陈龙泉深有体会地说。
这场始于2021年的治理革新,将“爱护公物”“禁赌禁毒”等条款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积分。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助老服务等获取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让善行义举有了“看得见”的价值。
如今的水牛村,在村规民约的引领下,乡村环境更加美丽,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文明新风更加浓厚,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村规民约的作用发挥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让“规”与“约”的种子,在更多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绘就更加壮美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