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展览,并对外宣布“任何艺术家只需缴纳6美元会费即可参展,作品不设评审团”。
作为协会懂事成员之一,马塞尔·杜尚将一只普通的陶瓷小便池署上化名“R. Mutt”,命名为《泉》送往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参展。这本是一个以“解放思想、扶持新艺术”为宗旨的组织,却因固守传统审美观念,将这件挑战艺术边界的作品拒之门外。
然而,《泉》的意义却远超其本身,它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艺术界激起了千层浪,打破了艺术的边界,挑战了传统艺术的权威,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表达。
时光流转百年,“艺术属于大众” 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而这,也成为了津湾广场打造“无界津湾”的初衷。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津湾广场人潮拥挤,“无界”艺术在这里开启——当字画、水墨画等艺术珍品走出高冷的展馆,当海河畔响起拍卖槌敲定的声音,津湾广场刷新了一座城市对艺术的想象——无界之处,即是艺术生长的沃土。
打破艺术展陈“第四面墙”
6月25日至27日,津湾大剧院展厅向公众免费开放400余件书画、玉器等艺术珍品。专业讲解员每日为参观者解码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从王学仲先生的笔墨意境到古玉雕琢的历史脉络,让艺术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高冷存在,而成为市民午后散步时可驻足细品的文化风景。
6月28日,中国艺术品拍卖史迎来标志性时刻——全国首例室内外联动拍卖在津湾广场启幕。此前预展的400余件书画、玉器等珍品从津湾大剧院展厅延伸至河畔裸眼大屏下,分为日夜两场进行拍卖——在日场拍卖中,上百件书画作品引发藏家热议,夜场则以王学仲诞辰100周年专场与名人作品掀起竞价高潮。
这场海河之畔的艺术拍卖,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隔阂。当最后一件拍品在夜色中落槌,创下的不仅是成交纪录,更是打破边界,闪耀津湾的魅力新主场——从津湾大剧院展厅延伸至海河之畔的拍卖现场,早已让艺术走出高冷殿堂,以触手可及的姿态融入日常,成为市民散步时能遇见、闲聊时能讨论的文化风景。
津湾的“无界”基因
其实,津湾广场的“无界艺术”早有伏笔。作为海河之畔的标志性建筑群,津湾广场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典范——既有复刻百年风貌的法式建筑群落,又有线条流畅的现代玻璃幕墙,恰似天津这座城市 “中西交融、古今辉映”的生动缩影。同时,这种建筑形态上的包容,也与津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一脉相承——既能在茶馆里听到原汁原味的相声吆喝,也能在大剧院中欣赏世界顶级的交响乐演出。
五一期间津湾广场曾以一场“垂直艺术交响”刷新城市艺术想象——塔楼之上,哥特舞剧与海河风声共振,塔楼之下,芭蕾舞足尖与京剧水袖接替上演,演绎中西艺术的垂直对话;在“遇见敦煌”沉浸式光影展中,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与海河流水产生奇妙共鸣,市民游客在此完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两季的“跨年飘雪津湾夜”首次将“打铁花”非遗表演在海河畔绽放,次年又将“北欧小镇”搬进了天津,吸引无数市民与游客驻足;而“南北非遗庆华诞”更是汇聚了南英歌与北高跷,让非遗技艺跨越千里碰撞交融……
从建筑形态到文化活动,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科技,从本土特色到国际潮流,津湾广场始终以开放姿态打破艺术边界。而这次让文人墨客的书画珍品从冰冷展柜走向鲜活人间,让艺术拍卖现场从封闭展厅延至开放河畔,其实不过是这片土地上“无界基因”的又一次生动表达。
“无界津湾”正尝试接过杜尚手中的火炬,以“打破边界”为使命,在建筑与文化的交融中,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触达人心。也许,当你下一次再度走进这海河的最美一湾,打破边界的惊喜就会与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