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6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天津市第八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天津市第三届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医学大会暨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新进展研讨会在津召开。
本次大会以“睿思、创新、提升、引领”为主题,围绕肿瘤重症医学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共开设4个分会场,近100个讲题,吸引了全国近350名医疗工作者注册参会。通过专题演讲、经验分享、病例展示及科普竞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多学科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肿瘤重症医学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大会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推动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打造该领域学术高地。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睿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扬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于凯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彭民教授,以及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东浩教授分别致辞,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医学、肿瘤学、护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经验、深入探讨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郝继辉校长对莅临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指出随着肿瘤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完善,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对救治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肿瘤重症医学已突破单纯手术期管理范畴,全面进入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的整体救治阶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支撑。尤其在高龄患者疑难手术的开展更依赖重症医学的保障。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在各位专家带领下,围绕肿瘤重症治疗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交流,推动学科发展。
于凯江教授回顾自2017年筹建肿瘤重症专委会至今,专委会在肿瘤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承担循环、呼吸、重症感染等急症抢救工作,还为复杂手术提供术前及术后支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机遇,对推动肿瘤医院与重症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发展至关重要。
杜斌教授指出不仅肿瘤专科医院,在综合医院收治的病人有很大比例与肿瘤相关,特别是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不良反应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所以肿瘤重症相关的学术活动备受关注,希望相关知识与技能普及给更多临床医生,助力各专业医生能力提升。
彭民教授对莅临大会的领导及同道表示感谢。他表示过去数年肿瘤重症救治与治疗不良反应处置取得显著进步,本次会议承载着推动肿瘤重症学科发展的使命,旨在为业内同道提供交流平台,提升肿瘤患者救治水平、促进康复。
王东浩教授对参会的全国肿瘤重症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本届会议恰逢肿瘤重症医学学术会议举办十周年,见证了学科从萌芽到壮大的历程。随着肿瘤治疗手段丰富,重症医学需与肿瘤学同步发展,覆盖围手术期、围治疗期全流程在新医疗模式改革中抓住机遇与挑战。他希望参会同道们能通过此次大会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应对不良反应救治需求,尤其在高龄患者疑难手术中提供关键支撑,为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开幕式后,大会围绕多个肿瘤重症相关方向举办了专题报告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以《重症思维:从生理到临床》为题,深入阐述了从生理机制出发构建重症临床思维的路径与要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凯江教授在《肿瘤相关脓毒症,同与不同》报告中剖析肿瘤相关脓毒症与非肿瘤脓毒症在流行病学、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免疫调理是肿瘤和脓毒症未来治疗方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文雄教授在《基于病理生理学的重症临床思维》报告中通过一个危重病例强调重症医学需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阐述液体复苏分阶段策略、ARDS治疗要点及临床需依据病理生理综合判断的重要性。河北省人民医院赵鹤龄教授介绍脉氧指数在 ARDS 诊断中的应用、优势及受多因素影响限制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常松教授在《CRRT营养流失》报告指出CRRT在清除毒素时会无差别清除脂质、氨基酸等有益物质,并发现清除氨基酸可能影响肾脏功能,提出需定向补充及开发实时检测技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彭民教授介绍了CAR-T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ICU收治,强调通过监测炎症指标、阻断炎症损伤及多科室协作进行全流程管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东浩教授在《挑战与应对——中国肿瘤患者院感细菌流行病学与耐药趋势回顾性研究报告》中分析全国22家肿瘤专科医院近8年的数据,揭示了中国肿瘤重症患者细菌流行病学特征与耐药趋势,强调据此针对性用药、重视院感防控细节及多科室协作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本次大会聚焦行业热点,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东浩教授以《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重症医学智能化转型》报告中围绕智慧医疗,阐述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的重要性,强调高质量数据是基础,分享了医院系统建设实践,分析了数据安全、共享等问题及未来数据资产化等愿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洪流教授在《AI赋能ICU精准诊疗——初探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 AI 赋能 ICU 精准诊治的实践,包括大模型的建设、信息化案例及 AI 在监测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强调其是辅助而非取代医生。天津市环湖医院吉祥教授在《重症相关APP:我们需要什么》报告中围绕重症医APP展开,探讨其在临床决策支持、远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面临的技术与伦理问题及未来智能化发展方向,强调其对提升医疗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王超教授在《脓毒症电子警报系统》报告中研讨了脓毒症现状、传统治疗瓶颈及电子报警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应用。
大会精心设置了多个分会场,围绕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CAR-T疗法并发症的ICU应对策略、CRRT与人工肝技术的应用进展、ARDS救治难点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碰撞。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现场讨论热烈,新观点频出,学术氛围浓厚,展现出当今重症医学与肿瘤治疗交叉融合的蓬勃活力。
大会期间特别设立了重症信息化管理系统展示与实操培训,并开展重症超声Workshop。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奋战在肿瘤重症救治一线的医务人员提供了系统化、实用化的技术提升平台,有力推动了专业能力与临床应用水平的协同发展。
大会还特别举办了肿瘤重症科普大赛,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绎和紧张激烈的角逐,充分激发了青年医生的参与热情,不仅提升了其综合素质与表达能力,也有效锻炼了医患沟通技巧,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肿瘤重症医学的认知与健康素养。
此次大会为奋战在肿瘤重症临床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多维度、全方位、创新性的学术视角与临床理念,通过沉浸式的深度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视野,激发了学科发展活力。会议不仅为推动肿瘤重症医学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提升临床救治水平、促进学科融合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展望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将始终坚守初心,持续开拓进取,致力于推动天津重症医学的融合创新发展,助力我国肿瘤重症医学学科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