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天津市天津医院和天津市老年髋部骨折中心协办的“AI赋能外科药学暨老年髋部骨折VTE防治多学科融合交流会”在天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天津市各医疗机构的医药学专家、医师、药师及医药院校药学教育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医药学同仁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医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杨经艳教授,天津市天津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分别发表重要致辞。杨经艳教授回顾了外科药学的发展历程,强调外科药学及外科药师的重要性,促进人工智能与医药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发展等。徐卫国书记表示,天津医院作为天津市老年髋部骨折中心,已在全市推广老年髋部骨折救治项目,AI技术是突破老年髋部骨折VTE防治瓶颈的关键引擎,亟须药学与临床、科研与应用的深度协同,为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提供重要支持,更好地服务患者,守护人民健康。
本次会议上半场专家汇报由天津医院药学部冯鑫教授和髋关节一病区张银光教授主持,下半场讨论环节由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宋玮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袁恒杰教授主持。
会上,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屈启兴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药师必修的科研技能》为题,解析AI驱动药学创新的方法论路径,指出AI算法开发、医疗数据挖掘、交叉学科的突破性研究已成为当前提升药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天津医院髋关节二病区董强教授讲授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VTE防治挑战》,提出高龄患者多病共存、药代动力学变异大幅提升抗凝治疗风险,亟须建立“骨科-药学-血管外科”一体化防治标准及体系。天津医院药学部侯微副主任药师汇报了《老年髋部骨折术后VTE的人工智能预警平台开发》,讲解术后VTE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通过整合、分析患者手术指标、抗凝用药情况数据、实验室指标等多元数据,为术后VTE早期风险分层提供基础。
会议讨论环节,特别邀请了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崔壮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宋凯教授、天津市老年髋部骨折中心合作医院的骨科专家及药学专家。与会专家就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情况、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VTE的精准防控、人工智能(AI)与外科药学的融合、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难点问题、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价值及方向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经验交流,为构建“医-药-工”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VTE的精准防治等纷纷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员单位神州医疗公司委派冯海波工程师参会,介绍该公司在临床大模型、多模态专病库、科研数据中心大模型等领域的业务优势,并表达愿与医院合作,助力医院科研发展的意愿。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跨界交流平台, 有力促进了药学与临床、技术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还提出了药学服务的创新方向,初步了解AI技术在药学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对复杂患者群体治疗方案优化、用药风险预测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各医疗机构间也可以通过联合协作,破除数据孤岛,建立医院间标准化数据共享机制,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