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阳光下,南开二马路沿街商铺的店主们正忙着清扫门前区域,统一摆放的货品让街道更显整洁、规范。这一变化源于兴南街近期开展的“新门前三包”专项整治行动,让这条曾经占路经营问题较为突出的老街旧貌换新颜。
清理前
清理后
6月以来,兴南街综合执法大队队员手捧新版《“门前三包”明白纸》,挨家挨户走访商户。与旧版相比,新规将传统的“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拓展为“包市容环境、包秩序环境、包设施环境”,明确要求商户对门前非机动车停放、市政设施完好度等12项细节负责。
“过去绿化只要求‘不破坏’,现在还需‘主动维护’。”经营餐馆的李老板指着责任书解释。街道通过集中培训、案例讲解等方式,让790家商户签署新版责任书,并创新设立“红黄蓝”分级公示牌,动态展示商户履约情况。这种“责任具体化+可视化监督”的模式,使商户履约率提升至92%。
街道综合执法人员开展工作
专项整治期间,一组数据体现执法力度——累计清理占道经营160余起,但行政处罚仅17起。“我们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兴南街综合执法大队队长王聪介绍,对首次违规者采取“整改免罚”,而对屡教不改的“钉子户”,则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综合会诊”。
“我们正构建‘商户自律—社区巡查—智慧监管’三级体系,探索‘数智市容’长效监管。”王聪表示,下一步将试点安装商户端App,实现问题自查上报、政策查询、信用积分管理等功能。配合每月“星级商户”评选,推动管理从“被动约束”向“主动参与”转变。
整治成效的巩固,离不开社会参与。兴南街还组建了由商户代表、社区居民组成的“市容观察员”队伍,建立“随手拍”微信群。这种共治模式正在释放红利:沿街商户自发成立“自律联盟”,共享清洁工具、协商错峰卸货;街道引入专业物业对背街小巷实施“一体化保洁”……从“运动式整治”到“常态化治理”,兴南街的“新门前三包”通过制度设计激活了“城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