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嫩唱腔演绎百年韵味,少年身段传承非遗薪火。7月12日,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梨园传新声 焕彩京津冀”天津市第十一届滨海少儿评剧节京津冀评剧名家名票携新苗交流展演在滨海新区汉沽大剧院举行,作为2025年天津市市民艺术节的子项活动,本届评剧节共有来自全国的百余名评剧小演员和评剧名家名票同台献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传统艺术盛宴。
粉墨登场 稚子传艺展风采
剧场内流光溢彩,丝弦悠扬。小演员们虽脸庞稚嫩,但一招一式尽显功力。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的评剧新苗们表演了《花为媒》选段“天上无云不下雨”、《刘巧儿》选段“小桥送线”等戏曲联唱,孩子们清脆甜润的嗓音与灵动的眼神,完美诠释了人物的娇俏聪慧;天津市宝坻区的评剧新苗带来《小女婿》选段“定情”,用稚嫩童声传递百年戏韵;辽宁省沈阳市的几位小演员演唱了《对花枪》选段“训罗成”,唱的是家国大义,念的是慈母情深,将悲愤之情融入唱腔,情感真挚令人动容,展现了评剧武戏的铿锵风骨;河北省唐山市的评剧新苗带来原创戏歌《戏武风华》,将评剧声腔与中华武魂创新融合,以英姿唱响文武之道,展现了评剧艺术的创新活力……
孩子们以超越年龄的专注与热情,将评剧经典选段演绎得细腻传神。华美的戏服、精致的妆容,配合着字正腔圆的演唱与韵味十足的念白,不仅展示了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更让观众惊叹于传统艺术在新生代身上的蓬勃生命力。“我爱评剧,我会一直学下去,唱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传统戏曲的声音!”河北省唐山市小演员张艺苧激动地说。
名师引路 薪火相传根基深
本场演出中不仅有孩子们的精彩亮相,张俊玲、宫静等评剧名家名票将携手评剧新苗联袂登台,以“大师带小徒”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绝于耳。演出后,大师们走入后台,手把手为小演员们示范身段、点拨唱腔,其严谨态度与深厚造诣,令师生们受益匪浅。
“看到孩子们清澈眼眸中对评剧的热爱,我们深感欣慰。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的担当,正是评剧艺术绵延不绝的希望!”评剧名家张俊玲动情地表示,“这些‘小新苗’就是我们评剧艺术未来的希望,他们清澈的嗓音和认真的态度,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蓬勃的朝气!”
辽宁省沈阳市带队老师、原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宫静不禁感慨:“少儿评剧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这份舞台经历与文化浸润,将在他们心中播下终身热爱艺术的种子!”“孩子们的演唱太精彩了,让我们看到了评剧传承后继有人!” 看完演出,市民岳女士激动地说。
平台赋能 文化传承启新篇
十一年薪火不辍,十一届新苗成林。自2015年首届“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启幕,到此次第十一届盛会绽放滨城,滨海少儿评剧节以童声戏韵,书写了一段“梨园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滨城传奇。这方舞台,已见证2000余名“新苗”破土而出,47朵“小梅花”傲然绽放,培育出20名踏入专业戏校的未来之星,其中10名更是成为了天津评剧院的专业青年演员。
作为评剧艺术的发祥地,滨海新区以“汉沽评剧”非遗传承为根脉,十一年间通过代代相传的舞台实践,将《花为媒》《金沙江畔》等60余部经典剧目唱段、折子戏倾囊相授于新苗,让百年戏韵在童声中焕新,让名家技艺在传承中赓续。为评剧事业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与传承人,以戏为舟、以心为桨,在经年累月的言传身教中守护薪火,让青涩童音化作绕梁清音,让百年艺术的参天巨树,始终在滨城大地绽放新枝。
这个夏天,滨海少儿评剧节的薪火将继续传递,评剧新苗们还将深入河北省唐山市等进行巡演,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之美,让市民游客近距离领略评剧艺术的魅力。评剧节期间,还将举办“梨园薪火 艺脉传承”评剧名家讲堂,邀请京津冀评剧名家名票走进滨海新区的社区、校园,开展评剧艺术名家讲堂和传承展示活动。
“滨海少儿评剧节已连续举办11年,孩子们神采奕奕的身影与韵味悠长的唱腔,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深刻内涵。这些舞台上的点点星光,终将汇聚成推动评剧艺术生生不息、绽放时代华彩的磅礴力量,为滨城乃至更广阔天地的文化未来,绘就更绚丽的篇章!”滨海新区文化馆馆长田宝荣说。
梨园新蕊初绽放,古韵新声正昂扬。滨海少儿评剧节旨在为热爱评剧的青少年搭建高规格展示平台,激发其学习热情,筑牢非遗传承的根基。这不仅是一次童声演绎的评剧盛会,更是一次传统文化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生动实践。小演员们以纯真热爱点亮舞台,用稚嫩肩膀勇担传承重任,为评剧艺术的未来,描绘出充满希望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