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大沽铁钟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殊节点,由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承办的 “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主题活动”于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启幕。活动以多元形式串联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吸引文物专家、海外侨胞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活动现场,传统艺术与现代表达交织,奏响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津门快板《铁钟铸魂传薪火》以铿锵韵律诉说铁钟承载的民族精神;青少年志愿者深情讲述《大沽钟的百年回家路》,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创作,塘沽湾学校学生编排的情景剧《国宝回家》更以生动地演绎,重现铁钟漂泊百年终归故里的温情故事,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此外,活动特别设置云端共话环节,通过视频连线原塘沽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英国艺术家马可·刘易斯等亲历者,讲述铁钟回归背后的动人细节,跨越山海的文物情缘引发热烈共鸣。
作为活动核心亮点,《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暨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主题展》同步揭幕。展览以铁钟回归为切口,串联起中国流失文物回归的典型历程,通过丰富图文、实物资料及场景复原,生动呈现“国宝回家”背后的守护与坚守。值得关注的是,展览特别辟出专区,展出中部新城学校、渤油二小师生以“大沽铁钟回归”为主题的书画、剪纸作品。稚嫩笔触下的历史记忆,正是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从娃娃抓起”的鲜活实践。该展览将持续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展出,为社会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同时,国内钟文化专家、原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夏明明以亲历者视角,为观众揭开大沽铁钟的历史面纱。通过对钟身“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铭文的深度解读,他阐释了古人治国安邦的智慧与海防重器的精神内核,让文物背后的厚重人文底蕴触手可及。
“2005年7月22日在大沽口炮台举行的回归庆典仪式,时隔20年,这么气派的博物馆,陈列着这么重要的文物。这件文物有历史价值、有科学价值、有艺术价值。这三个价值在这个钟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它还有潜在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大沽铁钟回归参与者、国内钟文化专家夏明明表示。
从漂泊海外到荣归故里,从历史见证到精神象征,大沽铁钟的归程,既是民族复兴的生动注脚,更凝聚着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守护力量。滨海新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通过数字化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