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段时间轨道交通B1线广州道站施工围挡正式拆除,河北路恢复双向六车道通行,区域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缩短了早晚高峰通行时间,区域交通环境与城市面貌也迎来了同步升级。日前,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重点项目走现场”栏目走进轨道交通B1线广州道站施工现场,了解项目建设最新情况。
截至目前,轨道交通B1线一期工程先期实施的19个车站,其中16个车站主体已封顶,全线19个区间中已贯通13个区间。此外,备受关注的外滩公园站一期主体结构也于近日顺利封顶,塘沽站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正在进行附属结构施工,这将为外滩公园站—塘沽站盾构始发创造有利条件。
01破解多重难题 附属结构施工启动
随着主体结构施工完成,目前广州道站进入了附属结构施工阶段,记者来到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施工景象,两台三轴搅拌桩耸立其中,建设者们紧张而有序的操作着。广州道站1号风亭及C出入口首个三轴搅拌桩顺利开钻,标志着该站附属结构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据了解,轨道交通B1线一期工程广州道车站为地下两层双柱三跨结构,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设4个出入口两组风亭,其中C出入口与1号风亭合建。4个出入口均位于河北路与广州道交叉路口处,沿河北路走向布置,周边管线密布、多条道路交汇,路面车流量大,导致前期管线迁改、交通导行和围护施工等工作进展艰难。
“光是管线迁改就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几十处的管线,我们前后协调了多个部门,与工程穿插交替施工,到今年上半年才完成全部的迁改工作,让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轨道交通B1线八标段项目副经理赵宝亮介绍道。
02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 兼顾民生与施工进度
为保证项目高质高效推进,轨道公司组织项目部提前策划、精心布局,认真组织研究附属结构施工工艺,采用明挖法施工,SMW工法桩+内支撑方案。在工地标准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狠抓细节处理和过程控制,扬尘防治措施到位,现场施工安全把控,使工程进度有序进行。
“为了把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还制定了多套交通导行方案,经反复论证优化后,才确定了最终方案。”目前已经恢复广州道站的东西方向交通及原河北路主干道,同时增设临时交通指示牌,引导车辆绕行,增设多个道路护栏,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进行隔离,确保交通安全。“后续,我们会合理安排现场施工,减少夜间施工,防止噪音扰民,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工程土建施工部分,恢复所有的道路。”赵宝亮说。
“现在这台桩机1小时左右能钻进1幅桩,桩长在24-26米,每天大约完成8幅,我们正赶着完成今天的施工任务。”一位正在操作搅拌桩的工人说。当前正值高温天气,项目部调整作业时间,严格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延长傍晚下班时间进行作业,同时准备绿豆汤和防暑降温的药剂等物品,确保工人的作业安全。
03构建轨道交通骨干网 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据了解,轨道交通B1线对进一步构建滨海新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所经重点区域发展,推动沿线物流、人流商流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拉动作用,也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南北向骨干线,轨道交通B1线串联滨海新区滨海西站、滨海站等对外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与既有津滨轻轨、双城间市域快线Z2线及连接滨海新区塘汉大的Z4线形成换乘,构成新区轨道交通基本网,有效缓解滨海核心区南北向交通压力,极大地方便周边百姓出行,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