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以及市卫生健康委党委《繁荣发展新时代天津卫生健康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医院举行了首届医学人文讲述会,讲者们用一段段就医故事;一个个温暖瞬间,一次次耐心诊疗的体悟,一场场生死急救的回忆,生动展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始终坚守与传递医学人文关怀。
![]()
大家好!
我是骨内科医生程静。上来之前,我特意看下手表,这个时间对我而言,意味着今天第28个号刚走进诊室,而诊室外至少还有20位患者在候诊。作为骨内科医生,这样的场景,就是我们最平常的样子。
总有人问我:“骨内科到底看什么?”我常常笑着回答,“看骨头的,也看被骨痛折磨的人”,我们既要在门诊接住那些被疼痛压弯的腰,也要在病房托起那些渴望重新站起来的腿。
今年,恰逢我们骨质疏松门诊成立30周年,作为天津市最早的骨松专病门诊,这段岁月藏着太多故事。听前辈们说,最开始,诊室外常常只有零星几个人,转眼30年,候诊队伍从诊室外拐了弯。他们中,有被全身骨痛折磨得彻夜难眠的老人,有摔了一跤就骨折的阿姨,还有带着厚厚一沓检查单、辗转了多家医院的焦虑等待的家属。
还记得那位72岁的奶奶,被儿子搀扶着走进来。她坐下时,动作轻得像一片羽毛,生怕牵动了全身的痛。“大夫,我这骨头缝里像有无数根针在扎,白天晚上都疼,吃不下睡不着,活着太遭罪了”她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接过她手中一沓检查单报告,翻找蛛丝马迹,原来是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一个月后,她是一个人来复诊的,步子稳了,坐下时腰身也舒展了,“闺女,我昨晚睡得特别踏实,今天早上还去市场买了菜!” 那一刻,看着她眼角的笑纹,我突然明白,我们开出去的不只是药方,更是给生活重新按下“播放键”的勇气。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骨内科诊室里时常上演着。
![]()
如果说门诊是与疼痛赛跑的赛场,那么病房就是与死神拔河的战场。我们病房患者,都是髋部骨折的高龄及超老龄老人,还往往合并着严重并发症。对他们而言,一次髋部骨折可能就是生命的分水岭,而我们,就是他们跨过这道分水岭的最后希望。
去年冬天,河北霸州老爷子,89岁,原本心肺就不好,骨折后更是连翻身都喘得厉害。他们辗转当地及天津的多家医院,都因为“手术风险太高” 被婉拒,家属说“我们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了”。经评估这位患者风险的确极高,但是我们并不想也这样放弃他。因为我们明白,对这样一位老者而言,这样简单的行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动作,那是他对抗岁月佝偻的尊严,是在儿孙绕膝时不愿成为拖累的倔强和体面。而对这个家庭来说,老父亲能扶着墙慢慢走到餐桌,意味着整个春节的饭香里不会掺着尿垫的气味;是子女们也不用在医院和工作间疲于奔命,是让整个家庭重新挺直腰杆的力量。
那几日,我们紧盯体征变化,反复比对指标、斟酌用药。在精心治疗后,患者终于平稳,顺利手术。可术后两天,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肺感染、酮症、心衰接踵而至,每一项都是扼住生命的枷锁,治疗方案细到每组液体的滴速、每小时的出入量平衡,半点不敢马虎。最终,当老爷子借着助行器重新站起时,那颤巍巍的身影,便是我们并肩作战 胜利的见证。
说到这儿,想起去年春节前,护士长查完房就默默掉了泪。她指着密密麻麻的床位卡哽咽着说“你看别的科,病人都出院了,可咱们这儿还满床呢”是啊,我们没有节假日,病房永远满负荷运转。怎么能不委屈。可我们托举着别人的希望啊,这份责任,便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我们对职业的承诺,更是刻在骨内科人掌心的誓言。我们太清楚这份职业意味着什么,那是与高龄患者的脆弱博弈,是和高危病情的日夜对峙,是把辛苦和委屈碾碎了,再掺进对生命的敬畏里。当我们从死神指缝间抢回那些即将熄灭的生命,见疼痛里蜷缩的身影挺直腰杆…… 所有的疲惫都成了勋章。
此刻我想说:我是骨内科医生,是托着夕阳奔跑的人。只要明天还有一位老人盼着能自己系上鞋带,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