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的“青春华章·踏浪新质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天津开展。在渤海潮涌的岸线旁,海河蜿蜒的碧波边,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毗邻而居。红墙黛瓦间,学术的碰撞从未停歇,创新的火花在这里持续迸发,共同书写着津门科创的蓬勃篇章。
步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展厅,一面照片墙瞬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惊叹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南开大学新能源电池教师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高达67%,国家级人才占比超70%。这支兼具活力与实力的科研生力军,为能源领域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
![]()
拼版照片:上图为南开大学新能源电池教师团队研发的锂离子电池及其核心材料;下图为南开大学新能源电池教师团队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及其核心材料 新华网记者 唐斓 摄
“储能电池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冬天手机突然‘掉电’、新能源汽车续航随气温骤降……这些日常痛点,正是我们科研的发力点。”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袁明鉴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研究核心。他们致力于研发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能适应更宽温域环境,且成本更具优势的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用技术创新破解民生与产业难题。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八个字早已融入团队的精神血脉。面对国家“双碳”战略的迫切需求,科技创新成为打破能源瓶颈的关键钥匙。“如今,科技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韦科妤的眼中满是自豪,“我会继续扎根实验室刻苦钻研,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攻克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让青春在科创报国中闪光。”
在仅一墙之隔的天津大学,同样迸发着颠覆未来的科技力量——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内(以下简称 “海河实验室”),一场关乎“人类与机器如何对话”的科技革命正悄然上演。
![]()
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团簇酶实验 新华网记者 唐斓 摄
以癫痫患者的诊疗为例,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团簇酶神经电极”,在植入患者脑部后,能抑制异常神经活动,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更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上展现出显著效果,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攻克癫痫、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电极,到帮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的“片上视觉脑机接口”(简称 “片上眼”),海河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推动着颠覆性创新。他们不仅用技术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模式,更在重构人类感知世界、连接世界的新路径。
从驱动万物运转的“能源之心”到搭建意识与机器的 “智慧之桥”,津门学子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他们以科学为笔,以创新为墨,奋勇前行、探索不止,用一项项扎实的科研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持续注入属于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力量。
